家長照顧寶寶時,應該遇過原本安靜的寶寶突然聽見聲響,外面車經過的聲音、關門聲、談話聲等等,寶寶可能會突然一陣身體亂顫,或是突然看到自己的手彷彿嚇了一大跳便哇哇大哭,這就是寶寶的驚嚇反射!
寶寶究竟為什麼會「自己嚇自己」?又為什麼會一直出現驚嚇反射呢?難道真的是列祖列宗回來看小孩、陪寶寶說話?爸媽別著急,讓小編來說明驚嚇反射及能減緩寶寶的驚嚇反射的方法!
嬰兒驚嚇反射又稱莫洛反射,這是寶寶面臨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射動作,當新生兒面臨外界刺激,會出現揮動小手臂、後仰擁抱、全身緊繃與驚恐模樣等狀況,其實出現嬰兒驚嚇反射的動作,代表臂神經、腦神經及肌肉組織都正常。
莫羅氏反射(Moro reflex)是一種新生兒反射。
由奧地利兒科專家歐內斯特·莫羅(Ernest Moro,1874-1951)首先發現和描述。當變換嬰兒的位置或姿勢時,便會出現出雙手迅速向外伸張,然後再復原作擁抱狀。
該反射在以下情形中出現:
突然朝著嬰兒大喊一聲 當嬰兒感覺到正在下落。(以水平姿勢抱住嬰兒,將其頭的一端向下移動)
據相信,人類在新生兒時尚未習得恐懼。根據小艾伯特實驗(little Albert)的研究,在著名的古典條件反射實驗中,用驚跳反射使他對毛茸茸的白色物體產生恐懼。
該反射的最重要的意義是評估中樞神經系統(CNS)的整合情況,因為該反射包括4個組成部分: 驚跳 雙臂向兩邊伸展(外展肌) 雙臂向向胸前合攏,作出擁抱姿勢(內收肌) 哭喊(通常) 該反射從出生起就開始出現。對於早產兒,可以在產後第28周觀察到莫羅氏反射的完全形式;對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,通常是在第34周觀察到莫羅氏反射的完全形式。在正常情形下,莫羅氏反射會持續到產後第4-5個月時消失。
對於新生兒而言,出現以上每個組成部分[1]或運動中的每個不對稱現象都是正常的,但如果該反射一直持續到嬰兒後期、兒童和成人,則屬於反常現象。奧地利兒科專家|歐內斯特·莫羅(Ernest Moro,1874-1951)___引用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
減少寶寶驚嚇反射的改善方法
包包巾:
一條小小的包巾可以給予大大的安全感,包巾能模擬寶寶在子宮內包裹緊緊的感覺,讓寶寶充滿安全感,避免手腳掙動導致自己嚇自己。
安撫搖搖床/搖搖椅:
無論是傳統的搖籃床或是電動搖搖床,其實只要能規律晃動就能安撫寶寶,因為驚嚇反射通常是短暫的,需要家長或照顧者安撫即可。
降敏訓練:
若家中是高敏感寶寶,不妨為寶寶做一些降敏訓練,例如由輕而重地撫摸寶寶的身體,慢慢地拉長時間與提高頻率之後,寶寶對於外界驚嚇反射的反應就會相對緩和,不會一驚一乍了。

驚嚇反射常見Q & A
寶寶驚嚇反射會持續多久?
寶寶的驚嚇反射通常從新生開始到6個月,因為寶寶逐漸習慣外界的刺激,但如果超過6個月仍持續有驚嚇反射,建議帶寶寶給專門的醫師檢查,是否是神經方面有狀況喔!
如果寶寶一直有驚嚇反射是正常的嗎?
每個寶寶面對外界刺激的接收度不盡相同,有的寶寶相對敏感,一丁點風吹草動便反應極大,輕輕關門、觸碰都會驚醒,讓家長特別傷腦筋。也有寶寶對外界刺激並不敏銳,反應就會小一點。但寶寶有驚嚇反射是正常的,除非是超過6個月仍持續有驚嚇反射,則建議請醫生檢查、確認比較好。
網傳不要為寶寶包包巾?
網路上有資訊是說不要把寶寶用包巾包住,以免無法觀察寶寶的驚嚇反射,因為每家寶的情況不同,主要還是依寶寶的實際情況來看要不要包覆包巾,但是千萬別為了確認寶寶的神經是否正常,就刻意驚嚇嬰兒,當心反而讓寶寶發育不良。
寶寶持續有驚嚇反射該怎麼辦?
如果寶寶超過6個月大仍有不正常的驚嚇反射的話,要尋求醫生的診治。因為若是正常的驚嚇反射,家長觸碰寶寶安撫時,寶寶就會停止揮動或晃動;但如果伸手撫觸,寶寶仍未停止反應,可能要小心寶寶是不是大腦神經系統問題或是癲癇。